卓卓教育网 > > 小学 >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来源:https://www.zzjyw.cn 时间:2024-05-27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积极创造信息素养环境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技术课教师需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即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成就感。要想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氛围,首先要求教师搞好课堂设计,尽量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这些抽象知识的动态。例如在讲“计算机病毒”一节内容时,不能泛泛而谈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种类,而应把病毒发作时所表现出的特征对学生有所展示,这当然可以通过找一些图像资料或做课件展示病毒发作时的情景及其危害,让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有感性认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如使用软件和Internet资源来备课,自己能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根据教学需要应用于教学任务。二是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运用自己的信息技能进行自身的建构学习。

二、采用主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教学过程结构关系要素的转换:老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探究者;教材由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资源之一;电脑媒体变展示工具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采用主题教学,增加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创造一个互动的交流环境,使学生初步树立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际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环节进行:

1.确定主题:确立本节课要完成的实际内容,展示实际完成的作品,让学生从整体上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创作或创造的欲望。

2.提出问题:围绕主题,提出本节课学习的中心内容,考虑用什么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优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分析问题: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问题,作一下简单或详细的流程演示,让学生对解决的步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自主探索:解决的思路清晰后,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己去探讨、处理问题。教师可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或步骤。

5.评价及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采取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采取对某一学生进行讲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和总结,亦可让学生相互评价。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

定义1:

所谓信息技术教育是指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和社会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

源自: 伊犁州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定义2:

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其重点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工具的知识和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对各种信息源进行综合处理与创新的能力

源自: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常见心理问题及矫治 《中小学电教》 2004年 王鹏

定义3:

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源自: 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分析 《中小学电教》 2005年 郑建秋,王洪录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什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 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 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 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 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 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 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 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 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 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1、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 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 ,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 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 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 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 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 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 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住处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的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快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

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

附: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初中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1) 信息与信息社会。

(2) 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3)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4) 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5)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6)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1) 汉字输入。

(2)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3) 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 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 文本的编辑、修改。

(2) 版式的设计。

*模块四 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1) 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

(2) 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

(3) 数据的表格处理。

(4) 数据图表的创建。

模块五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 网络的基本概念。

(2) 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 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

(4) 电子邮件的使用。

*(5)网页制作。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 多媒体介绍。

(2) 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编辑。

(3) 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

(4) 作品的组织和展示。

模块七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1)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 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4) 计算机安全。

(5) 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6) 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高中

模块一 信息技术基础

(1) 信息与信息处理。

(2) 信息技术的应用。

(3) 信息技术发展展望。

(4)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5) 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6)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1)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发展。

(2) 汉字的输入。

(3) 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 系统中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和维护。

(6) 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 文本的编辑。

(2) 其他对象的插入。

(3) 特殊效果的处理。

(4) 版式设计。

模块四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 网络通信基础。

(2) 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 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

(4) 电子邮件的使用。

(5) 因特网上其他应用。

(6) 网页制作。

模块五 数据库初步

(1) 数据库基本概念。

(2) 数据库的操作环境及其操作。

(3) 数据的组织与利用。

模块六 程序设计方法

(1) 问题的算法表示。

(2) 算法的程序实现。

(3) 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

*模块七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 多媒体制作工具及其特点。

(2) 各类媒体资料的处理与使用。

(3) 多媒体作品的制作。

(4) 多媒体作品的发布。

模块八 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

(1) 信息的数字化表示。

(2) 计算机的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软件系统简介。

(4) 计算机的安全。

(5) 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

(6) 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标准就是学生满意!

最近更新

小学排行榜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