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卓教育网 > > 小学 > 研究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展望的有什么意义

研究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展望的有什么意义

来源:https://www.zzjyw.cn 时间:2024-05-22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研究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展望的有什么意义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共出现了三次浪潮,对应三个阶段,也对应三个不同的热点发展领域: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整合、网络教育。

第一次浪潮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重点是计算机学科教学,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标志性的口号是“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

发展脉络:开课年级从高中、初中,再到小学;课程形式从选修课到必修课;课程内容一开始主要是程序设计,后来逐步增加了应用的操作与使用;课程的名字也由计算机课改成内涵更为宽泛、更与国际接轨的“信息技术课程”。

第二次浪潮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重点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管理,主要是开发教学、课件和教育教学管理,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将计算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标志性的口号是“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发展脉络:教育类型由“课件”向“组件”、“积件”发展,具有开放性的资源素材型、工具型、型的教学成为发展方向;计算机

辅助教学由以展示知识、以教师为中心发展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的“课程整合”,即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各学科课程与教学之中;由教师自己开发课件向教

师整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资源为主;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成为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课程整合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第三次浪潮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重点是网络教育,标志性的口号是“建网、建库、建队伍”。

发展脉络:建多媒体电子教室;建校园网;天网地网相结合,实施校校通工程;对学生开设网络课程;建网上教育资源库;研究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试验远程教学模式;目前仍处于积极探索实验阶段,发展势头很猛。

网络教育的重头戏是确定的“校校通”工程,其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经过近20年、三次浪潮、三个阶段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整合、网络教育三大热点领域齐头并进,并且有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迅猛发展的大好局面。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否是核心期刊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在不是北大核心期刊

复合影响因子:0.118

综合影响因子:0.057

主办: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

周期: 月刊

ISSN: 1671-7384

CN: 11-4860/G4

曾用刊名:北京成人教育

创刊时间:2002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三、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

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在广大中小学迅速发展起来,已经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的具有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必修基础课程,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发展迅速、实践性强、应用广泛的学科。随着教育改革逐步推进,国家教育部已将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新兴学科在教学研究方面明显滞后,其突出表现就是还未形成适合本学科个性特点的基本教学方法,沿袭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又不能适应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要求。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我是一名在信息技术教学战线上工作多年的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了一些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路。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认真分析一下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即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1、以教材为中心:传统的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在课前,教师充分和教材对话,即钻研教材;在课中,教师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分章、分节、分点、分面给学生授课;学生如装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也是在教师指导之下和要求之下与教材对话

2、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兴趣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从单纯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自我学习,自我发现,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个别教育。

3、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可能过多的展示自己的教学技能、个人魅力,从而淡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模式可能更多出现在教师优质课比赛方面。

以上三种教学模式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但我认为在教学实践活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是演员,而老师则是配角是主持人,应该以学生作为我们教学的中心,以此中心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二、深入理解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活动设计的前提。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要从这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有意识的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三、深刻理解教材的体系结构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保证。

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全面把握教材的体系结构,知识分布。不仅是对于当前所学的这一册的教学内容应该把握,还应该对整个中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把握,由于这套教材采用的是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为什么会在这一册这一课安排这样的教学内容,是有着全盘考虑的。教师把握好所教内容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和前后联系,有助于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教学中的重难点,更好地形成教学设计,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在把握好以上三点的情况下针对本节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虽然信息技术教材的可操作性很强,但不是说只要照本宣科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还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再加工,形成优秀的教学设计。我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

1、我了解自己的学生吗?

教学设计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对学生的分析是确定教学起点的主要依据。

每一课的学习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教材默认是学生对前面学习的知识已经掌握,但学生的实际情况怎样,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他们是否有能力应对即将学习的新课知识?如果不足,在教学设计中需要考虑采取什么方法补足。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新课中的一部分知识,教学设计中应采取什么方法加以提高和巩固。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因素,预先设想种种教材教学内容以外可能出现情况,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取舍、补充、简化、组合)把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已有的认知识结构很好地衔接起来,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2、我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吗?

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倡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教学设计中的任务设计是信息技术课中的重中之重,任务设计的成败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效果。设计好的任务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不光学知识,还可学方法。任务设计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进行。教材中已经体现出任务驱动的思想,提供了很多可供操作的任务,但任务的细化和具体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完成。设计的任务应做到教学是围绕着学习展开的,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为学习而设计就是要把学生怎样学、学什么,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学放在首位。

五、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需建立与教材教学内容适应的教学环境。

与其它学科不同,信息技术课前需要一定的教学环境,需要教师做较多的课前准备工作,由于学校软硬件条件的和师资的差别,各校的信息教学环境是有很大的不同。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实时高速地在网络上进行教学,条件差的学校可能至今没上互联网。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思考:我的教学环境能适应课程需要吗?如果不能,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弥补。

六、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平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良好的教学习惯:

1、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收集教学素材的习惯。

硬件素材:计算机的坏旧硬件。特别是不容易见到的[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处理器,内存、硬盘、软盘]

软件素材:教师的优秀作品和学生的优秀作品

2、使用好每节课的阅读材料、活动、和课后的探索活动

阅读材料: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信息量,每节课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

活动设计:教材设计的活动都是 针对本节课重难点设计的,每个学生必须完成。

探索活动:课后的探索活动是针对本节课内容的外延,是要让学生课后进行一些探索和社会实践活动。

六、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关注国际信息技术发展动态。

我们老师应该站在信息技术的前沿,老师不仅要关注国际国内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也要让学生关注。要了解其它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不断进行比较,吸取别人的长处,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需考虑多方面因素,这样才能优化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最近更新

小学排行榜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