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卓教育网 > > 高中 > 请把清平乐·村居改成小短文

请把清平乐·村居改成小短文

来源:https://www.zzjyw.cn 时间:2024-07-31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请把清平乐·村居改成小短文

清平乐.村居改写

在一个烈日当空、骄阳似火的夏季里。在一个景色秀丽宜人的乡村里,有一户人家过着恬静安宁的田园生活,这户人家的茅屋低小,茅屋两旁各是芭蕉和杨槐,这杨槐是这户人家的 “乘凉亭”。茅屋的后边有着一片茂盛的竹林,这些竹叶被微风吹得“沙沙”响,从而也交织成了欢快和谐的交响乐。茅屋被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包围着,在碧波荡漾的河里长满了粉红色的荷花,小鱼正在莲叶间嬉戏。茅屋近处是一片片豆田,犹如绿色的海洋。远处则是一座座小山,仿佛连绵起伏的波涛。

这户人家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从黄中带红的皮肤中可看出有三分醉意,他们彼此之间十分亲热,正用好听的吴音谈着家中事。

“老伴儿,你看咱家的大儿子,现在烈日当空,他竟戴着凉帽在豆田锄草,真能干啊!”老夫君看着儿子点点头对老妇人说。

“对啊,他多么像年轻的你那么勤劳啊!”老妇人脸上洋溢着笑容说。

“老头子儿,你看看我们家的二儿子,真是心灵手巧啊,编的鸡笼多好呀。”老妇人指点指二儿子感到自豪的对老夫君说。

“你说的对啊,咱俩儿老了,不能赚钱了,二儿子可真是咱家的‘财富之柱’啊。”老夫君倍感自豪。

“哎哟,小儿子正躺卧在小溪旁剥莲蓬吃。哦,真够顽皮无赖的,我是多么想望子成龙啊,咱家从没出过状元,希望他长大能高中状元。”老妇人目光转到了小儿子身上,沉迷于望子成龙的梦想中。

“咱家真是温馨幸福呀,有大儿子种粮可吃,二儿子编笼赚钱,小儿子可能高中状元,多好呀,哎呀,小儿子一定饿了,我得去买 点的,顺便帮他报个名上学堂啰。”说着就兴高采烈的走了。

二、乌纱帽起源于哪个朝代

始自东晋看传统戏,常见到舞台上的官员头戴有着两翅的乌纱帽,秀才中了状元,戴上乌纱帽;官员被罢官,摘掉乌纱帽。如今,在人们的口头语中,也常说某某官员欺下瞒上怕丢那顶乌纱帽。乌纱帽有些什么来历呢?

乌纱,为古代官帽名。它始自东晋,那时乌纱帽并非官员所特有,而是不分贵贱,臣民皆可戴。到了唐代,才定为官服。查《唐书·兴服制》可见记载:“乌纱帽者,视朝及宴见宾客之服也。”也就是说,乌纱是官员们上朝和宴请宾客时所戴,平时在家不必戴。最早的纱帽,并非全是黑色。晋朝时的高筒纱帽,贵族们用白纱制作,品级低下的官员才戴黑纱。到了明朝,朝廷官员才全都戴乌纱帽。据史载,1370年,明政府规定:凡文武官员入朝,都要戴乌纱帽,穿团领衫。今天舞台上的传统戏,尤其是京剧,演员们穿的多是明装,我们见到的是明朝官员们戴乌纱帽的样子。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巾子为里,以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服用乌纱帽,由于纱经油漆后坚固而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在帽子两侧伸出两支硬翅。这两“脚”,从宋初开始,逐渐加长,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交头接耳说悄悄话。如果交头接耳,两支帽翅碍事,很可能会把帽碰掉地上,皇帝可以发现。

到清朝,乌纱帽虽被顶子花翎所取代,可“乌纱帽”仍成为人们口头语中称官员的代名词,在民间使用着。

乌纱帽原来只是民间常戴的一种便帽,定为“官帽”则始于明朝洪武年间。

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又在民间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便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明代开国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决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由此看来,“乌纱帽”作为官帽,距今也仅有600多年的历史。

可是到了清代,“乌纱帽”又被换成“红缨帽”,乌纱帽便不再作为官员的标志。但时至今日,人们仍旧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如“丢官”,依然被说成“丢掉乌纱帽”。

三、古代表示第一名的五种说法

1、首:第一

如:首功(第一等功劳);首选(当选为第一。科举时代考试名列第一);首妻;首位;首名;首恶;首犯;首事(首要的事);首从(主犯与从犯)

2、魁:为首的,居第一位的

如:《吕氏春秋》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有也。意思是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第一名,贤士名人的从来没有过。

如:魁首(指称在同辈中才华居第一的人)

3、独占鳌头:原指科举时代考试中了状元。现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

鳌头: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皇帝在殿前召见新考中的状元、榜眼等人。状元跪在前面,正好是飞龙巨鳌浮雕的头部。

如: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

4、榜首:原指科举考试录取名单告示上的第一位。现在多指首位或第一名。

榜:匾额;考试录取名单的告示;公开张贴的文告。

5、状元:殿试第一名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经过第一次童子试后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之后以童生身份参加第二次考试—院试,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第三次考试叫乡试,只有获得秀才资格才可以参加,所有通过乡试的叫举人,被荐举之人。

其中乡试里边的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第四次考试叫会试,由有举人功名的人参加,通过会试的称为贡士,进贡给天子的士子。

贡生里边的第一名叫会元;到皇帝那儿的考试叫殿试,通过殿试的叫进士,进士里边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状元。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首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魁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独占鳌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榜首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状元

最近更新

高中排行榜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