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卓教育网 > > 大学 > 如何理解和把握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如何理解和把握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来源:https://www.zzjyw.cn 时间:2024-06-27 编辑:admin 手机版

如何理解和把握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首先,课程理念上更加细化新颖《数学课程标准》提出10个明确的基本理念,即提供发展平台,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差异:倡导积极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这些理念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把过去强调的“双基认定为一个动态发展概念,在继承这一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摒弃过于繁琐的计算、人为设置的技巧化难题及机械记忆的负担。而把导数、数学处理、数学建模、统计与概率、微量、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数学作为新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增强应用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实践能力。新课改新教材改进与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使高中数学课程具有更全面的育人功能,在课程中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与魅力。

一改过去《数学教学大纲》,仅对数学的作用、高中数学课程进行简短的阐述,而没有清晰的课程理念弊端,给师生以课程理念全新的感受。

其次,课程结构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有新意《数学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设置上有新的创意,提出多种选择方案,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设置面向全体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的必修课数学外,又为部分学生希望在人文领域、社会科学方面发展设置选修系列,还设置供文理两类学生共同选择的富有拓展性和挑战性的选修课程系列。旨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阅读、交流、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为提供更多选择性给子时间上的保证,这主要通过必修课时的减少来实现:《数学课程标准》必修课总课时数为《数学教学大纲》必修课总课时数减少10课时,使学生高中3年学习期间可自主选择选修课的课时数增加,选择性更能落到实处。过去《数学教学大纲》设置必修课、选修工和选修II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来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但选择有限,必学有余,即选择不足。

第三,课程内容关注”学生体验与感受“和”知识产生的背景“,给人新启发新课标,选取的内容与过去《数学教学大纲》相比有一定变化。课程主要分为必修和选修,分为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3个部分。学生只要完成10个学分的必修课,即达到高中毕业的要求。其课程的内容除新增算法、统计外,其余大部分与《数学教学大纲》相同,是能被大部分学生所掌握的。但要求有所变化,给子新的启发:新课标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感受,强调知识产生的背景。新课标还对一部分内容重新设计,进行调整、整合,使得课程尽量符合每位学生的不同发展,提高学生自觉运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处理课程内容,结果是学生有更多精力来理解数学的思想和本质,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从而高质量地、有效地完成高中数学新课程计划,达到其学业目标。

新课标还同时明确:数学探究、建模及数学文化要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设计成相对集中的活动形式,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渗透在各个模块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钻研数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多方面、多层次预测学生集中的活动中提出或遇到的问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积极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也是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更是知识的引导者、促进者。而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更是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诱导“与”引导“,即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引导他们I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科学家走过的路,促其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习惯,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让学生做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还要优化教学模式,摈弃教师独霸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作为i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民i-_,平等的特性,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商,建构学生多样化的i体活动,完成认知和发展的任务。

总之,新课改,新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新的教学思想,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爱学、乐学、想学的基础上,培养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为他们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仔细阅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谈谈你的研读体会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无论是从教育理念还是从课程目标、框架结构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说明如下:

一、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1.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

2.课程标准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强调学生应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学习数学,要密切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地打好基础,全面地提高数学素养。

3.新的课程标准始终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同时又提出在数学教育中要注意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

二、教学目标的变化

(1)使学生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初步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3)努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包括: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能够对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做出思考和判断。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课程内容的新变化

从课程内容上看,新课程标准的结构设计是螺旋式的上升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显得比以前更容易,更自然;在内容要求上有了很大的调整,这个调整更适合学生的认识结构和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内容难度上也相应的做了调整,这个对不同的学生来说更能体现我们的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课程内容的设计结构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选择性,教材在原来必修加选修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大的选择性,这个体现在新课程由五个必修模块和四个选修系列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让不同目标的学生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1.教学内容的布局不是遵循学科体系的逻辑或层次,而是按照学习的主题或专题进行规划。

2.教学内容的展现不是知识点的罗列,而是能力目标的细目化、内容化。

3.教学内容的规范不是标准答案的展示,而是对有关内容的教学提出具体建议,在指导教学要点和方式的

4、《标准》新增加的一些内容,以及进一步加强的内容。

首先是在必修课中增加了算法的内容。算法是计算机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人们在平时处理科学技术或社会问题中,算法的思想也会对人的思维有很大帮助。•算法思想是现代人们应当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

统计内容在《标准》中更加得到重视。统计在今天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学习统计最重要的是通过实例体会它的思想和方法。统计是通过部分数据来推测全体数据的性质。学生也应体会到统计思维和确定性思维的差异 。•向量的内容在《标准》中再次得到加强。要理解向量及其运算的意义。 能用向量语言和方法表述和解决数学和物理中的问题。能用向量的方法证明空间有关线和面位置关系。

四、从课程的理念上来看也有很大的变化

第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把学生发在了主体位置上。更多的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讨论,探索,最后得到学习新知的目的。这个变化在很大意义上也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在与时俱进,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我认为这个变化很好,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有待于老师的理解和提高,不能只搞形式,到头来把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习新知的目标都抛到脑后,这样就不好了,这一点切忌。第二个变化就是把我们的学习过程当目标。这一新的变化在刚开始时让我觉得有些难以理解,不过在听了讲解和研读课程标准后,有些体会到其实是当我们把过程抓好了,就一定可以实现最终目标的。由于学生的学习是自己摸索的过程,并且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其思考,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多体会,多探讨,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就能够实现了。第三点在新课程中更强调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最近更新

大学排行榜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