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卓教育网 > > 初中 > 文言文中“以”有哪几种意思?分别是什么?

文言文中“以”有哪几种意思?分别是什么?

来源:https://www.zzjyw.cn 时间:2024-06-25 编辑:admin 手机版

文言文中“以”有哪几种意思?分别是什么?

一、作介词用。   

1、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根据”等。例如:  

★ 以刀劈狼首。                                                       ——(蒲松龄《狼》) 

 ★ 以我酌油知之。                                             ——(欧阳修《卖油翁》)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如: 

★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 以告富者。                                        ——(彭端淑《为学》) 

二、作连词用。只表顺接,不表转折。 

1、表原因,作“因为”、“由于”解。例如: 

★ 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 

2、表目的,作“(用)来”解。例如: 

★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3、表结果,作“以至”解。例如: 

★ 以至于寸。                                     ——(范晔《乐羊子妻》) 

三、作副词用。相当于“己”,表示事情已经完成或结束,可译成“已经”。例如:  

★ 以啮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 

四、作代词用。表示指代,可译作“这”、“这样”。例如:  

★ 子贡曰:“无以为也!”                                ——(《论语?子张》) 

在文言文中,"以"的各种义项有什么区别

一、虚词用法:

(一)介词:

“以”字作为介词,它们后面一定带有一个名词或者词组。“以”字和它后面的名词或词组组成一个介宾词组。以”字后的名词或词组即是“以”字的宾语。整个介宾词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A.可译为“用”“拿”“把”。如果以宇的宾语承前省略,可译为“拿来”“拿去”“用来” (但“以”字的词性与它们并不完全相同。)

例如: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战国策·魏策》 (拿)

2)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把)

3)以精力自致者(用) 《墨池记》

B.可译为“按”“按照”“依据”“凭”“靠着”“用(凭)什么身份”例:

(a)凭,靠。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 (“以五十步”介宾词组作状语,修饰动词“笑”,表示动作凭借的条件。)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3)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 《孟子·梁惠王下》

(b)按照,依照。例:

1)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2)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雁荡山》

3)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介词。凭借……身份,按照。) (c)根据。例:(1)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说拿。) 《捕蛇者说》(2)贵以近知远。 《察今》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因”

例:1)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仙、石潭记》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4)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于”例:1)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2)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3)以弱为强者(从,从弱胜强)《隆中对》

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寸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 “带领”。例:1)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史记·淮阴侯列传》

2)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

3)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5.与“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如“以上”。 (关于这一意义究竟是连词还是介词,尚有争议,我比较同意作介词,因为“上”“下”“东”“西”等词是方位名词。例:1)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陈涉世家》

2)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意:A)介词“以”,一般说来都需要宾语部分,以便组成一个介词词组,来修饰动词,但是在文言中,有时介词“以”的宾语可以省略。比如,宾语太长或者宾语已在上文中出现过。这种省略不会影响文义。例:明日,子路行以告。《论语·微子》

B)关于“以”字组成的介宾词组,在词序上有两种变化值得注意:其一,整个介宾词组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也可以放在动词(及其宾语)后面;其二,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有时候,提前的宾语是代词“是”, “是以”等于说“因此”。

(二)连词

“以”作连词与“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可以用“而”替换它。二者的区别是:“而”是用得最广的连词,可表各种关系,而“以”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1)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粕如列传》

2) 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3) 或脱身以逃。 《五人墓碑记》

2.表示承接关系或连动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连动)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

3)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与妻书》 3)表示目的关系, “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为了”等。

例:

1)火尚足以明。 《游褒禅山记》 (表结果)

2)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问说》 (表目的)

3)楚人伐宋以救郑。 (介词,以便。这里作连词来,用来)

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来)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连词,“鄙远”是“越国”的目的;连词,“陪邻”是“亡郑”的结果) 《烛之武退秦师》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连词,因为,表原因) 《送东阳马生序》

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由果溯因)《烛之武退秦师》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论语·述而》

2俯身倾耳以请。 (连词“而”,连接状语和谓语) 《送东阳马生序》

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以连接状语“潜师”与动词谓语“来”,状语表示动词谓语的方式。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以”作介词和连词的区别:(“以“字的分辨)

“以”字各种用法的分辨,一般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以”字是介词,那么它后面总要有个名词或词组,组成一个介宾词组,来修饰动词谓语。所以我们只要看到”以“字后面有名词或词组,而全句只有一个动词时,那么“以”字就是介词了。“以”字是连词,它总要有被连接的两个部分,而这两个部分大多是目的复句,因果复句。所以我们只要看到“以”字前后都有动词谓语,那就可以断定这个“以”字是连词了。

“以”字难分辨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字是介词,而它的宾语承前省略了,就表面上看,它后面紧接着的是动词,而不是名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我们注意一下以字前面是否还是个动词,如果不是,以字就是介词,如果是,以字就是连词。另一种情况象“例: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新序·杂事·叶公好龙》(这个例子中的“钩”“凿”“雕文”的目的都是画龙,所以“以”是连词,可译为“来”)这就不仅是从以字词性的特点上来分辨的问题了,它还牵扯到句中实词的解释,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个句子的语言环境来判断。只能就具体问题具体来分析了。

最近更新

初中排行榜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