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卓教育网 > > 初中 > 中学生好习惯有哪些

中学生好习惯有哪些

来源:https://www.zzjyw.cn 时间:2024-05-31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中学生好习惯有哪些

学生的学习习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数学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的学习习惯呢?

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当前,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2、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数学。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不可能学习好,课堂教学任务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课外学习时,也要帮助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

3、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往往由教师进行小结或优等生作答,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率。所谓课堂学习活动是指为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而设计的,由学生自主参与的各种学习形式。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教师就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4、多动脑,勤动手的习惯。

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掌握概念的过程一般以认识具体实物为起点,先形成表象,然后抽象概括得到概念。针对学生这一思维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遇事问个为什么,更要把得到的结论记录下来动手演练,进行验证,在实践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规律和乐趣,这样长持以久,勤思勤动的习惯就会在乐中逐步形成。

5、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这是不良习惯。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许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教学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6、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如书、本、笔、尺等,而且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别人的。做作业时精力要集中。如果是做假期作业,应先制订做作业的计划,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能拖拉,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做作业要字迹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

许多学生做完题目,让老师和家长检查,这有好的一方面,同时也容易养成依赖思想。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把这种积极性逐渐引导到自我评价上来,使他们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做完作业,先验算,发现问题再看书,看例题对照检查,做出正确与否的评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教师和家长长期这样要求,就能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7、课外阅读的习惯。

要学好数学,光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教学中,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要教会学生如何从众多的课外读物中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书来学习,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总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辨清是非。由于学生年龄小,往往分不清习惯的好坏。因此,教师和家长,要经常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引导学生丢掉学习上的依赖思想,养成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克服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养成全神贯注的好习惯;引导学生丢掉粗心大意的坏习惯,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二、如何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真正达到跟踪学生指导学生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

首先,应该从高一开始记录学生每一次期中考、期末考的成绩,并显示在年级中的排名。其次,对处于中游的学生进行特别的督促,鼓励他们力争上游。最后,下游的同学一般有偏科现象,我认为偏科的最好解决办法就是尽早加强基础训练,改变学习方法,一定要有所改变,不然就会一成不变

三、如何指导初中学生尝试探究在课外完成生物实验

下面就小组合作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尝试的具体方案介绍如下:

一、实验开始前,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他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分组倾向、意愿及期望等方面内容。自主选择合作伙伴,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验课堂的主体地位。

二、加强实验操作的纪律教育,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每年只是在考前的两个月开始准备集训备战中考实验。所以我们生物组的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选择中考范围的实验进行集中训练,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又特别好动,只要一提上实验课,学生就情绪高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但学生一进入实验室,由于好奇心的趋势,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实验器材和材料上,会出现许多学生忙着摆弄材料、急于观察、甚至不听教师讲解便动手操作等现象,忽略了教师讲解的实验原理以及实验器材的使用,从而导致教师讲授的实验操作的技巧、注意事项,数据的记录、分析、处理等方法难以有效贯彻,最终会使实验效果不理想。因此,要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实验操作纪律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验课的良好纪律和遵守实验室规则是上好实验课的保证,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学生实验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向学生强调遵守实验课的纪律和实验室规则的重要性。加强纪律教育,使学生明白并自觉遵守,以保证实验室内环境安静和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个实验完毕后,认真整理好实验器材,并及时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找出

原因。要培养好实验助手或实验小组长,让他们在实验中协助教师指导好本组的其他学生并加强本组的纪律管理,使教师能集中精力辅导学生。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让班主任来坐班协助管理学生。

三、明确每堂实验课的教学目标

初中学生因年龄特点,注意力往往容易被一些无关的内容所吸引。如有的学生在《练习显微镜的使用》实验中,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写有字母b的玻片上,而忽略了显微镜正确使用的方法。所以,在做实验之前必须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这也是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思维方向,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认真进行实验操作。 四、 科学地预见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备处置方案

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时,首先应认真构思好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及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设几个“为什么”,以激发学生思维。比如,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时,可以设计如下的思考题:(1)所切的馒头多大最适宜做实验? (2)取唾液时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才能尽快获得较多的纯净唾液?(3)实验装置在37°C左右的温水中要保持多长时间最适宜?(4)怎样控制水温?若水温过低或过高会出现什么现象?其次,在每个实验教学前,教师应按课本的实验要求,认真做几遍,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在演练中还要研究和摸索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实验成败的关键,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实验中及时提醒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成功。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我通过课前实验注意到只有对馒头碎屑和唾液混合后充分进行“振荡”,才有明显的实验现象,不然经37℃水浴后滴碘液,只要一振荡,试管底部的淀粉与碘结合,试管中仍出现蓝色,从而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学生做实验前一定要对学生强调馒头碎屑和唾液混合后的“振荡”是关键。教师只有及早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进行仔细的分析思考,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让学生少走弯路,避免学生出现无事可做的现象,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五、在进行科学探究实验中,注重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我们知道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实效的

有效手段。因此在生物教学中,一般我们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师在给予评价时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又能使教师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组织教学。以本人在《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实验课为例,在进入“探究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环节时,我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每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让学生分成几个组探究讨论,没注意各小组成员的搭配和合作学习过程的控制,使有的女生不敢用手去触摸猪的心脏,而是用笔代替手,有的甚至坐在那当观众,由于时间太紧,我也来不及去一一指正,学生观察交流的时间过少,以至于学生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时都出现错误。虽然这堂课的课堂气氛热闹,但是部分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只是听取别人的意见,学生思考不足,最后导致课堂计划的内容没有完成,课堂实效性不高。所以为提高实验课的实效性,我们在小组合作进行科学探究实验中应该注意:1)把教学内容、目标、方法有机地结合,明确探究的主题,精心设计有价值的有一定难度的探究问题。2)在分组活动前慎重确定组员,避免随意性。分组以中等生为基准,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及平时成绩等因素,明确组长职责,注意课堂氛围的驾驭能力,让每一位学生能够真正地动起来,并有足够的时间探究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3)教师既要肯定学生的正确答案,又要对错误的回答予以矫正。4)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六、问题与思考:

实施过程的推进较为困难。由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层次不同,原来水平和能力不同,语言表达和归纳整理的能力较弱,再加上生物学新教材本身的知识内容增加,而课时未变,因而课堂进度受到严重阻碍。我们将在下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整理归纳具有研究性质的问题,预先发给学生供学生利用其他时间做准备,以确保课堂进度。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与改变,在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发生转变的同时我们意识到:课堂不再是唯一的交流平台,作为自然学科的生物学教育,我们希望尽可能的利用课内、课外活动的实践与探索,引领学生去质疑,去观察,去探究,去思考„这无疑是一个更广阔的教育空间,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更能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与情感体验。为学生形成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最近更新

初中排行榜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