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卓教育网 > > 初中 > 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来源:https://www.zzjyw.cn 时间:2024-09-04 编辑:admin 手机版

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   FeSO4溶液为浅绿色   Fe2(SO4)3溶液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新 课  标  第  一 网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⑴概念:(略);⑵注意:有意义的条件“在一定量溶剂里”“在一定温度下”;

⑶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升温、加溶剂⑷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⑸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⑹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a.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b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c.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X k  B 1 . c  o m

1、固体的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1)溶解度的含义:如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a.在20℃时,在100克水 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b.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a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x k b 1 . c o m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c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3)溶解度曲线

t1

t2

t3

N

t

S

P

A  例:

80

·        (a) 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

B    (b)P点的的含义   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        (c)N点为 t3℃时A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 加入A物质 、

C      降温、 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d)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e)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f)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蒸发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w   w w .x k b 1.c o m

  (g)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C<B ;

(h)除去A中的泥沙用 过滤 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 结晶 法 。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 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w   w w .x k b 1.c o m

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    × 100%

溶解度(S) 100+溶解度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     × 100%(C < S)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w   w w .x k b 1.c o m X| k |B | 1 . c |O |m

(1)用固体配制:①步骤 :计算、称量、溶 解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初中化学的主要考点有哪些

1.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测量空气含量时用的是定量研究的方法。

3. 通过实验,拉瓦锡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虽然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全对,但我们应该学习他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4. 氧气和氮气是纯净物,空气是混合物。

5. 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氧气和氢气的体积之比是1:2,质量之比是8:1。

6. 空气中的成分按体积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洗用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杂质0.03% 。

7. 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符号表示。

8.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有多种物质组成。

9. 氧气的用途:a.支持燃烧 b.供给呼吸 c.医疗急救 d.切割金属

10. 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11. 颜色、密度、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和硬度是物理性质。

12. 氦、氖、氩、氪、氙是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它们没有颜色,没有气味。

13. 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14. 硫跟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了带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并放出热量。

15.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16.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17.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18. 一个物质跟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的是氧化物,这类反应叫氧化反应。

19. 可以改变其它物质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20.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物质。

21. 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火会发生爆炸。

22. 同种元素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23. 不同种元素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24.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着的,分子有间隔。

25.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6. 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的水中,钙镁化合物较少。蒸馏后的水可以近似认为是纯水。

27. 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而软水中含有较少或不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28. 检验软水或硬水的方法是加入肥皂水,起较多泡沫的是软水,起较少或不起的是硬水。

29. 降低硬水硬度的方法是:煮沸或蒸馏。

30. 保护水资源的方法:a.节约用水 b.防止水体污染

31. 水体污染主要来源有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

32. 原子中,核外电子显负电,中子不显电性,质子显正电,整个原子不带电。

33. 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34. 相对原子质量可以近似认为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35.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

36.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7.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元素是氧,非金属固体元素是硅,金属元素是铝。

38. 原子核外电子最少有一层。

39. 核外电子第一层最多用两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有8个。

40. 当一个原子或离子的左外层电子数为8时,我们说它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

41. 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四个,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一般多于四个。

42. 元素的化学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43. 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带正电荷的是阳离子,带负电荷的是阴离子。

44. 化学式可以表示:a.该物质 b.该物质的组成 c.体现一个分子的构成 d.表示一个分子

45. 由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最近更新

初中排行榜精选